基地校
资讯
公告
政策
基地校
首页 资讯动态列表
资讯动态

以区域学习共同体建设带动区域教育生态重构

发布单位:《中国民族教育》杂志 发布时间:2021-01-14 10:03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和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提出,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的转型升级之路如何走?核心素养目标如何落地?

笔者认为,必须从影响整个基础教育的全方位、全要素出发,进行系统设计、整体行动,重构区域的教育生态。重新定位区域基础教育目标,聚焦课堂,以资源供给为保障,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课堂转型为核心,整体推进区域基础教育育人方式转型、教师成长方式转型、教育教学评价方式转型、学校管理方式和教育行政管理方式转型,重构基于核心素养时代学生深度学习的教育生态,实施“建设学习共同体,办‘一个都不能少’的真教育”,保障每一个孩子实现深度学习,保障每一位校长和教师在行动研究中卓越成长,保障每一所学校形成学习共同体。为此,我们在赤峰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十大行动”。

行动之一:构建“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的教学新生态

改变“传递主义”“训练主义”的储蓄式教学,让教学变成协同研究。持续推进课堂转型,使教学的过程变成师生协同研究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和创造新知的过程。引导每个教师把握问题与情境、协作与探究、倾听与对话、交流与展示等教学基本要素,逐步创生出自己的课堂生态,让课堂真正走向问题导学、情境启学、同伴助学、探究思学。基于“学会关心”“学会思维”“学会对话”等学习哲学,走向以“协同学习”“项目学习”“问题学习”“服务学习”“体验学习”等为核心的深度学习,让学习过程成为真实的探究和创造过程,“让学生采用学科专家的态度、方式、方法和实践去探究学科”,发展学科思维与学科理解。

行动之二:构建“一个都不能少”的班级学习共同体

改变以约束、排队、奖励、惩罚等方式为主的控制式管理和竞争式学习倾向,把立德树人,保障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权,培养负责任的创造者作为班级管理、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建构安全、民主、平等、互助、共生的新型人际关系,建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文化,建构学生自治、师生共建、协商协作、集体审议、民主法治的班级治理体系和文化,让班级成为师生、生生、师师之间倾听与对话、成长与创造的学习共同体。

推进班级和学校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的建立。鼓励、支持学生参与教室学习、校园活动等各种公共生活的规则制定和秩序治理。建立支持学生自主管理的指导、评估、激励机制。建立对学生的责任意识、自主能力、组织能力等基本公民素养的培养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从参与学习逐步转向主导学习,真正实施学生学习及学校生活的自主治理。

行动之三:构建“实践性德育”的育人体系

改变抽象说教、远离生活实践的教育倾向,重建知行关系,实践“行是知之始”“教育即生活”“做中学”“创中学”的理念,打破书本教育与真实生活、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界限,加强学科实践、主题实践、劳动实践、研学实践等各类活动,优化学校整体课程结构,形成结构合理、衔接融合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探索区域各学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样式,形成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协同互动的育人体系。统筹家务劳动、校内劳动、校外劳动,确保中小学校内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并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加强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课程资源和服务平台建设,遴选推广典型线路,保障研学实践教育活动常态化运行。

行动之四:构建基于素养本位的创生性课程新体系

改变知识本位、课时本位、学科本位、考试本位的计划性课程,创造基于素养本位的单元型、主题型、项目型、综合型的创生性课程。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创生。推进学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推进单元型、主题型、项目型课程建设。让一切课程在横向上互动、融合,形成有机整体;使所有课程基于螺旋式上升的原则进行纵向组织,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个教师建构自己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文化,让每个教师成为课程创造者,形成“创生性课程领导”的育人新模式。加强中小学学科建设,提升中小学教师的学科素养和“学术”水平,实施“学科专家”培养计划和普通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行动之五:构建校长(园长)、教师“读书—实践—写作”教育生活新方式

改变校长(园长)、教师不实践、不读书、不反思的现状,引导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和终身阅读者,使每一位教育者的生活回归其实践本质、反思本质、创造本质。兼顾好实践、读书、写作三者的关系,让实践指向“教学即协同研究”和课程创造,让读书指向三类经典(学科经典、教育经典、人文经典)的批判继承和学以致用,让写作指向持续的教育叙事、自我反思和专业建构,让三者由不相关的分离状态走向彼此养育的三位一体生活方式。

行动之六:构建“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校本教研新范式

改变以评价别人为主的“观摩—评价—建议”的传统听评课模式,改变以“教的逻辑”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虚假研究,基于“教学即师生协同研究”的关系教学论,建立以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反思、改进自我为主的“观察—描述—反思—改进”的教学研究新范式。每所学校都要在实践中建立自己的课例研究制度。各级教育行政、业务部门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和制度建设。

探索建立学校德育研究、班级管理研究、个案研究等各种教育研究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