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电教馆〔2019〕13号
转发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2019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活动实施细则”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体局,市直各学校:
现将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2019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活动实施细则的通知》(豫电教馆〔2019〕52号)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认真抓好此项工作。
本次省级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共设3个科目,为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和高中语文,各县(市、区)每学科限报1人,市直学校每校1人。市局将聘请专家组织评审并择优上报省厅。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活动材料务必于7月12日下午5:00前报送至市电教馆,过期不再受理。
附件:河南省电化教育馆《关于印发2019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活动实施细则的通知》
联系人:杨雪岭 电话:8319152
2019年7月2日
附件:
河南省电化教育馆
豫电教馆〔2019〕52号
河南省电化教育馆
关于印发“2019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
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活动实施细则”的
通 知
各省辖市电化教育馆,厅直属实验学校:
根据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2019年度教学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豫工文〔2019〕57号)文件要求,为做好此项工作,调动广大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创新教学的积极性,推动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现将“2019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活动实施细则”及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领导
1、“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是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河南省教育厅、河南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关于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活动的通知》(豫教科文卫体工〔2019〕57号)文件要求,该项目成立活动实施办公室(附件1),设在河南省电化教育馆,负责该项目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
2、“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实施办公室聘请有关专家组成竞赛评审组,对参赛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学技能等综合情况进行评审。
3、各省辖市电教馆要成立相应的项目实施机构,负责本地竞赛活动的有关事宜。
二、竞赛内容和参赛范围
1、项目界定:“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是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按照课程目标要求,针对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运用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情况合理运用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方法,恰当使用数字教学资源,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方法自然融入到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引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和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竞赛内容:2019年全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共设3个科目,为小学数学、初中英语和高中语文。
3、评审标准:参照《河南省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竞赛评审标准》(附件6)执行。
4、参赛人员:今年的教学技能竞赛,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参赛者年龄须为1969年6月30日以后出生,且为从事相关学科教学工作3年以上的一线教师。各省辖市名额要向县区乡倾斜,具体名额分配情况详见附件2。
三、竞赛方法和过程
竞赛分为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现场测评和实地考察四个阶段。
1、资格审查:包括参赛者资格初审、参赛作品安装运行测试等。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作品,且未参加过省级及以上级别评优活动的作品。通过审查的参赛作品进入专家评审环节。
2、专家评审:由“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实施办公室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审组,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审,并根据情况对拟获奖选手及其作品进行现场评测,具体时间、地点及方式另行通知。
3、实地考查:专家评审组对拟授予特等奖的参赛者进行现场实地考查,对拟授予一等奖的参赛者进行随机抽选考查。
最终竞赛结果在河南省基础教育资源平台(http://www.hner.cn)公布,并以文件形式印发。
四、表彰奖励
1、2019年“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竞赛各科目设特等奖1名,对特等奖获得者,原则上由专家评审组进行实地考查后,根据综合评审结果予以确定,并按有关规定的程序申报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2、对省级一等奖获得者,由省教育厅、省教科文卫体工会授予“河南省教学标兵”称号。
3、参加省级竞赛教师的获奖情况记入本人档案,作为今后晋级、评职、考核的重要依据。
五、组织要求
1、各省辖市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制定赛前培训和层层选拔,优中选优,认真抓好这项工作。
2、坚持广泛参与的原则,以竞赛为契机在中小学中掀起“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技能大比武,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度融合。
3、坚持公开、公正、公平、择优的竞赛原则,对弄虚作假、徇私舞弊者,对未经过分层选拔而直接申报者,一经发现,除收回荣誉称号外,还将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要做好宣传报道工作,注意发现典型,总结经验。加大对教学能手、教学骨干、教学新秀、教学标兵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先进的教学经验。
5、推荐参加省级教学技能竞赛的选手,各参赛单位按成绩排序,认真填写《“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参赛人员及作品清单》(附件5)。推荐报送前,应采取适当方式进行公示,无异议者方可推荐。公示时间不少于5个工作日。
六、注意事项
各省辖市在层层选拔后,按所分配名额向项目实施办公室报送材料。报送材料包括:“项目组织单位信息表”(附件4),“参赛人员及作品清单”(附件5)。报送材料时同时报送竞赛活动小结一份,内容包括竞赛科目设置、组织机构、参赛人数、评审原则和方法、评审程序、评审结果、公示情况等,拟作为评选优秀组织奖之用。
参加竞赛者应提供材料如下:
1、“河南省教育系统2019年度教学技能竞赛申报审批表”(附件3,A3纸双面打印)2份,其中1份附于参赛者本人材料袋中,另外1份由省辖市报送人员汇总后单独提交。
2、2000字左右的个人先进事迹材料1份,A4纸打印。
3、2017年以来有关获奖成果或荣誉称号的证书复印件(A4纸复印),原件由推荐单位负责查验并在复印件上盖章后退回参赛者。
4、所授科目教案(教学设计)1份,A4纸打印。
5、同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DVD数据光盘2份:应是一节完整的课堂教学实录(不得超时),要求至少采用双机位拍摄,视频推荐使用高清制式。课堂实录应为未参加过省级及以上级别评优活动的作品。
6、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需是作者原创或在其它资源素材的基础上,根据教案设计组合编辑而成的辅教课件,单机版或网络版均可。报送时,可将该课件同课堂实录及其它有关材料的电子文档一并刻录在DVD光盘中。
凡申报材料缺项或不符合规定者不予接收。材料报送截止日期为2019年7月20日,过期不再受理。
联系电话:(0371)66324348 联系人:李靖
邮 箱:hndjhdb@163.com
通信地址:郑州市顺河路11号省电化教育馆
邮政编码:450004
附件:1. 2019年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实施办公室成员名单
2.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名额分配表
3. 河南省教育系统2019年度教学技能竞赛申报审批表
4.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组织单位信息表
5.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参赛人员及作品清单
6. 河南省“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竞赛评审标准
2019年6月25日
附件3:
河南省教育系统2019年度
教学技能竞赛申报审批表
姓 名:
工 作 单 位:
学科(专业):
填 报 日 期:
河 南 省 总 工 会
河 南 省 教 育 厅
姓 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照片 | |||||||||
教 龄 | 职称 | 职 务 | ||||||||||
工作单位 | 参加工作时间 | |||||||||||
从事本学科教学年限 | 联系方式 | |||||||||||
工 作 简 历 | ||||||||||||
近3年来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 起止时间 | 授课名称 | 实际授课时数 | |||||||||
年平均课时数 | ||||||||||||
何时何地受过何种奖励以及教学科研方面获奖情况 | ||||||||||||
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要成绩 (教书育人、师德修养、素质教育、教学研究、班主任工作、教学教改、教育教学效果等) | ||||||||||||
(公章) 年 月 日 | ||||||||||||
所在基层行政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所在基层工会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
省辖市教育局(高校行政)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省辖市教科文卫体工会、高校工会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
省教育厅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省总工会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 |||||||||
(参赛教师按此表规格、样式复制,A3纸打印对折,审批后由所在单位存留)
附件4: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组织单位信息表
省辖市:
组织单位名称 | ||||
联系人 | 职务 | |||
通 讯 地 址 | 邮政 编码 | |||
联系电话 | 手机 | |||
电子邮箱 |
注:由组织单位统一报送书面材料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hndjhdb@163.com。
附件5:
“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参赛人员
及作品清单
省辖市: 报送人: 联系方式:
序号 | 姓名 | 性别 | 出生年月 | 教龄 | 作品名称 | 职称 | 职务 | 从事本学科教学年限 | 科目 | 工作单位 | 联系电话 |
注:以Excel格式填写,由组织单位统一报送书面材料的同时将电子版发送至hndjhdb@163.com。
附件6:
河南省“信息技术创新教学”项目竞赛
评审标准
评比指标 | 分值 | 评比要素 |
教学设计 | 10 | 教学设计结构完整。内容与学情分析准确、全面;目标明确、具体、可操作,重难点突出;教学活动设计详实,信息技术应用合理。 |
教学实施 | 10 | 教学环节完整,课堂容量适当,时间分配合理,教学过程流畅。 |
10 | 教师教态自然,语言规范;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策略有效;反馈和评价及时恰当。 | |
10 | 教学面向全体,注重差异,把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贯穿课堂教学中,能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积极参与。 | |
10 | 教师能熟练应用信息技术设备,合理选择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 |
15 | 信息技术应用能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师生互动和教学评价。 | |
教学效果 | 10 | 课堂气氛活跃有序,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良好体验。 |
10 | 教学目标达成,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学习要求。 | |
10 | 推动学生在学科思维、实践能力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 |
技术规范 | 5 | 课件运行正常,链接准确;视频拍摄内容完整、画面清晰,声画同步。 |